【影劇觀點】言葉之庭(下):冰山理論─每個混蛋背後都有顆受傷的心
還記得以前看鈕承澤的電影《愛LOVE》時,我對趙薇有一句台詞印象深刻:「每個混蛋身體裡,都住著一顆受傷的心。」
當時不是很能理解,混蛋傷害別人都來不及了,自己怎麼反而還內傷?直到認識了一個人,他讓我瞬間頓悟,他的名字叫做維琴尼亞‧薩提爾,美國知名的心理治療師。
他溫柔地為我向來不解的混蛋,找到了答案,答案就是「冰山理論」。
什麼是冰山理論?是指這些混蛋冷酷的像冰山嗎?
當然不是。
我們都有聽過成語「冰山一角」,指的是我們在海面上看到冰山並不是全貌,因為我們還得把海面下冰山算進去才行。
薩提爾用冰山比喻一個人的「外在行為」和「內在渴望」的矛盾。
這人的混蛋行為,是海面上的冰山,一目了然;
但這人受傷的心,是海面下的冰山,深不見底。
新海誠的小說《言葉之庭》把冰山理論發揮到淋漓盡致。
一部小說裡,就有六個角色在搶麥克風,輪流登台當主角。
這樣舞台不會太擠嗎?讀者不會失焦嗎?
這就是新海誠的企圖,目地是把你的臉壓進海面下,看看海底冰山的奇景,別太快論定人家是混蛋。
先來複習一下故事梗概:
15歲的高中生「秋月孝雄」,和母親「秋月怜美」,以及哥哥「秋月祥太」一起生活。孝雄的目標是成為一位手工製鞋師,他總會在「雨天的上午」翹課去公園裡的日式涼亭,靜靜地畫著鞋子的設計圖。他在那裡遇見叫做「雪野百香里」的女子,兩個人慢慢相談甚歡,而雪野真實身分是孝雄就讀學校裡的古典文學老師,正和體育老師「伊藤宗一郎」秘密交往。然而,她卻遭到由「相澤祥子」帶頭的一群女學生欺負,最後被迫辭職,和伊藤分手。失去前進方向的雪野,孝雄決心為雪野打造一雙女鞋,讓她再次邁出步伐。跨越12歲的年齡差距,兩人也慢慢產生情愫……
《言葉之庭》中,每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有混蛋(或說不規矩)的一面,秋月翹課、雪野翹班、哥哥祥太苛刻、伊藤令人畏懼、祥子霸凌老師、母親怜美沒責任感,他們都不見得討喜,但新海誠卻讓你對他們憐憫。
怎麼做到的?
答案就是「切換視角」,讓每個人物自己坦白。
前一章先讓你看到海面上的冰山,下一章就帶你下潛看海面下的冰山。
於是你對眼前這個人物,從不解到理解。
不信,我們來看看新海誠怎麼寫。
首先是秋月孝雄:
冰山上,我們看見的他經常遲到翹課,沉默寡言,對於課業毫不在乎。
冰山下,原來孝雄扛起全家的大小事務,打工賺錢,為的是完成夢想:出國學製鞋。
再來是雪野百香里:
冰山上,我們看見她不時翹班,總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距離感。
冰山下,原來雪野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,每當她努力回應需要她的人,最後卻被捲入人心嫉妒的漩渦中,無法掙脫。
接著是秋月祥太:
冰山上,我們看見他喜歡數落別人,嘲笑身邊每一個人的夢想。
冰山下,原來翔太非常羨慕懷抱製鞋夢的弟弟孝雄,因為他很渴望逐夢的勇氣和堅持。
最後是相澤祥子,故事中最大的混蛋:
冰山上,我們看見他聯手其他同學,用盡各種辦法反抗雪野老師,散播不實謠言,最後逼的雪野辭職。
冰山下,原來祥子原生家庭父親外遇不斷,長期受到同儕壓力的洗禮,讓她選擇站到施壓的那一方。在得知自己交往的學長牧野告白雪野遭拒,她唯一喚回牧野關注的籌碼就是:反抗雪野老師,儘管她曾經這麼喜歡這位老師。
在《言葉之庭》中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冰山,懷抱著孤獨,渴求並等待著某個人的理解與愛。
是的,每個混蛋身體裡,都住著一顆受傷的心。